今年的 iPhone 17 标准版终于打动了我。

从 Nexus 6P 到 Pixel 9 Pro,我当了十年「谷粉」,按照时下流行的「阵营」来说这是一个非常微妙的位置:我一边习惯以「Android 应有的样子」「最纯正的 Android」来向他人介绍 Google Pixel,另一边我又是最容易「跳反」到 Apple 阵营的用户。从需要折腾、并且折腾后效果也不理想的信号质量到品控抽奖、责任自负的售后保障,对追求「开箱即用」、不喜定制魔改的 Pixel 用户来说,iPhone 简直就是 Pixel 理想中的自己1

尺寸比 Pixel 9 Pro 略小

这也是 iPhone 17 标准版这次终于撬动我的原因——往年那些「下次一定」的借口,这次能用的好像不多了。

一张 Apple 精选集

你可能在 Spotify 这样的流媒体音乐平台上见过「精选集」,它们以艺人的名义,整理出「官方视角」下该艺人的高光作品。你大概率也遇到过「怎么这首歌 ta 不放进去」的遗憾。

在我的评价体系里 iPhone 17 标准版没有这种遗憾,这也是今年它让我心动的根本原因。它像一张来自 iPhone 的「精选集」,过去几年你在各类媒体内容中见过的 iPhone 功能和特性,全都塞进了可以一手掌握的机身里。而在这些「精选」特性中,这块 6.3 英寸、支持 ProMotion 自适应刷新率的屏幕最为让我满意。

极窄边框带来了非常沉浸的屏幕观感

如果仅从动画渲染质量的角度来说,没有高刷新率的 iPhone 倒也能用。在此之前,除了主力机型 Google Pixel 9 Pro 之外我确实也在使用一台 60Hz 刷新率的 iPhone 12 Pro Max 作为备机。要知道,硬件方面散漫如 Pixel,在标准版中支持 90Hz 高刷都已经是六年前的事情了,在安卓厂商卷生卷死的 2025 年,没有高刷新率的 iPhone 肯定更难以「今年最新款」的姿态说服普通消费者。

另外 iPhone 17 标准版这块屏幕在亮度方面的表现也扎实「亮眼」,和近两年大部分旗舰机型一样,因为最高 3000 尼特的户外峰值亮度兜底,即便是阳光明媚的正午也丝毫不影响内容阅读。遗憾的是最近天气渐凉,在我的使用体验中,室外拍照、尤其是开启 48MP 模式后拍照,铝合金边框的温感很快就能上来,但即便这种情况下也几乎没有遇到过过热强制降低亮度的问题。并且如果这个问题在标准版上有改善,那今年加强了散热的 Pro 型号应该就更不用担心了。

高亮度+抗反射涂层,正午阳光下也能轻松阅读屏幕内容

其它精选特性方面,灵动岛大家吹的吹、抄的抄,现在也谈不上新鲜了,遇到某些频繁更新灵动岛状态的应用反倒会觉得聒噪;操作按钮在 Power User 手里无疑是利器,在我手里还是当个静音开关更好,并且当前 iOS 给这个按钮的振动调校,在操作反馈体验上完全没有以前实体「拨片」开关那种爽脆;全天候显示默认开启,我也没有特意关过,在最近一周的使用中,系统统计到的全天候显示屏耗电量从 3%~7% 不等。

全天候显示就没关过

比较重要的是全天候显示在我的测试中几乎不会为 iPhone 17 标准版带来可明显感知的续航影响,即便是混合了飞书会议、微信聊天、游戏测试等偏重度的使用场景,到睡前充电时一般都能剩下 20-30% 左右的电量,根据朋友的小道玄学技巧,在不恢复数据、直接当成新机配置的情况下,续航表现可能还会更好。

重度使用也是一天

以前被我诟病了不知道多少年的充电问题,在 iPhone 17 标准版这里也终于前进了一大步。我还没有购入 Apple 官方的充电头,有线充电平时主要搭配一块 30-67W 的 USB-C 桌面充电站2,虽然确实可能存在一些「大力出奇迹」的影响,现在从 20~30% 左右的「低电量」,到 60~70% 这种我认为临时有事可以放心带出门的电量水平,全程也就需要 20 分钟左右。这是我之前多次尝试用 iPhone 当主力机时都没有过的安全感。

在充电功率上这种「一碗水端平」的情况同样也适用于屏幕——作为一位散光近视用户我个人其实是不太喜欢 OLED 屏幕的,无奈在 Google、Apple、三星等大厂的旗舰机型上屏幕调光功能的相关支持来得相当迟滞。好在虽然今年没考虑换 Pixel 10 Pro,但 Apple 这边同样也在标准版提供了类似的功能,不过藏在「辅助功能 > 显示与文字大小」中而非像大部分安卓厂商一样放在「显示」设置下。另外不管从「显示脉冲平滑 (PWM)」这个设置名称到功能说明都略显晦涩,一开始我真的不确定自己应该打开还是关闭这个选项。

说实话这样的设置真让人摸不着头脑

总体而言,今年的 iPhone 17 标准版和早前的 M4 Mac mini 一样,对我这种「门外汉」来说算是值得严肃考虑的 Apple 生态「敲门砖」,它们都在相对合理的价位给足了对应产品线当下最为核心的特色体验——如果真要说 iPhone 17 标准版这边有什么地方我不喜欢,那应该就是相机控制按钮的按键位置和操作反馈了,它用起来不太顺手,估计我也不会常用。

一台称心的基本款

iPhone 17 标准版今年的紫、绿、蓝、白、黑五种可选配色中,鼠尾草绿最抓我的眼球。这个配色总让我想起 Google Pixel 5 的 Sorta Sage——后者可以说是历代 Google Pixel 机型中我最喜欢的一款。

摄像头 deco 该积灰还是得积灰

不同的是 iPhone 17 标准版仅在中框使用可再生铝金属,后盖则为颜色相对更浅、手感温润的类肤玻璃,和摄像头深绿色的 deco 相衬,让整个机身背面多了一点点层次感。

如果你接触过油画或者水彩,后盖的浅绿色则可以理解成摄像头部分的深绿色加了一点白色颜料之后调出来的,它不像大部分绿色电子产品那样扎眼,应该也没那么容易看腻,虽然已是初秋,每次拿出来端详时总觉得这更像是初春原野中的一抹新绿。

强光照射下就绿得更靓丽了

中框的哑光铝金属我也是乐见的。「高亮不锈钢边框更有高级感」这事儿只存在于广告词,现实世界里一定满是指纹和油腻。铝金属触感上则更柔和,并且能够带来可以明显感知的减重成果。所以尽管严格来说 iPhone 17 标准版并不算什么「小尺寸手机」,但拿起来不会觉得坠手、长时间使用也不会硌手掌。

不过当使用场景从日常阅读、浏览转向游戏和拍照,这种设计就会带来一些不适了。因为铝金属导热性也更好,在玩游戏和长时间拍照等高负载场景中,手机边框很快就会和摄像头区域一起热起来,作为见识过高通 810、888 等知名「火龙机型」的人 iPhone 17 标准版这发热倒算不上什么大风大浪,但绝对也不是可以忽略不计的水平。

等等,我好像突然明白 iPhone 17 Pro 这次最 Pro 的地方在哪里了。

说回设计,iPhone 17 标准版在我的审美里是一部外观设计相对正常、配色好看有个性的手机,某种程度上来说,这得益于 Apple 没有像老对手三星和 Pixel 那样给标准版上长焦镜头。

对手机长焦镜头祛魅之后,我感觉人生都从轨道变成了旷野,比起在手机背后把数学课本上见过的所有几何图形都画一遍,或者从热兵器世界取经、看看除了加特林机枪枪口还有什么大家没见过的摄像头布局方式,我现在更偏好用可用性高的强力主摄换取更加简洁、好看的相机 deco。我甚至希望 Apple 能像 iPhone Air 那样拿掉标准版的超广角镜头,保留一个摄像头、然后像当年 iPhone 8/9 那样安安静静地把它放在机身背面左上角。我知道在接下来的日子里,超广角的使用次数可能比相机控制按钮还少。

微距模式和高像素的 2x 裁切非常适合拍近景特写

你可以说是因为我并非专业摄影师所以需求有限,但我确实也没考虑过今年的 Pro 版本。iPhone 17 标准版的主镜头对我来说是完全够用的,从使用体验上来说,微距模式切换灵敏、48MP 输出的开关顺手好用,从 Google Pixel 9 Pro 切换过来这两点给我感受最为明显。

猫毛终于不是脏脏的了

另一个好消息是或许因为高像素输出、裁切的画质和解析力都已经达到了 Apple 自己的标准,所以这一代即便是裁切模式下的细节也没有太多涂抹感和油腻感了——更别说现在 iPhone 17 用户还可以期待一下 Project Indigo 适配。

草地纹理这种往年的锐化重灾区,这次观感也好很多

早前我对 Pixel 相机最高的评价是「可用性极高」,有聪明的算法兜底,抬手就能稳定输出色彩喜人、对比度适中、宽容度高、同时纹理细节保留出色的成片。今年的 iPhone 相机也具备了这种能力,倒是 Pixel 走上了用 AI「画」细节这条邪修之路。

总体而言,今年的 iPhone 产品线应该不会像往年那样,给人一种标准版担心不够、咬牙上 Pro 又觉得自己其实并没有那么多专业需求(尤其是影像方面)的感觉。双十一马上就要来了,加上由国补、拼多多等要素组成的东方神秘力量干涉,估计今年应该也会有不少来自其它阵营的用户会和我一样,换机时将 iPhone 17 标准版提上考虑清单。

以及一点反叛精神

除了机器本身,处处都在炫技的 iOS 26,肯定也能给第一次迈入 Apple 生态的新用户一点小小的震撼。不管是相机输出像素选项、专注模式开关等控件上的 HDR 效果,还是桌面应用图标、控制开关按钮边缘随手机倾斜角度而变化的折射高光。

谁在系统界面和控件上用 HDR 啊!

我怀疑如果 Apple 有一天做游戏显卡,他们可能会比老黄更热衷于在数字世界重现物理光照效果。

Siri 建议控件里的图标光照还有一点点 bug

但作为此前已经用了很长一段时间 iPhone 12 Pro Max 和 iOS 26 测试版的用户,我更希望看到 iOS 在后续的更新中解决一些「基本问题」:在将 iPhone 17 标准版作为主力机的这一周多时间里,清除各种通知可能是我每天最高频的操作之一了。如果应用本身没有在应用内设置提供通知选项,那除了「一刀切」关掉 app 的所有通知、或舍弃实效性将其放进摘要推送,我至今找不到第三种方式来保留某个应用的特定通知,同时关闭它的广告推送。

iOS 的通知管理在我看来堪称灾难

与之高度相关的,作为一个使用 last.fm 记录不同音乐服务播放记录的用户,在 iOS 上我也没办法使用除 Apple Music 和 Spotify 之外的其它服务——尤其是当我将本地音乐都放在 Jellyfin 之后,要找一款支持 Jellyfin 媒体来源、同时内建了 lastfm 同步的客户端可谓难上加难。但这些都是无伤大雅、可以克服的小问题了,并且我相信解决这些问题需要耗费的精力肯定没有解锁 Bootloader 或是隐藏 root 权限多。

既然提到了 Android,最后就以一点换机小心得做结吧。

说到底,我以往选择 Android 机,多少都有一点不想随大流的「反叛精神」在里面。比如在曾经的 Google Pixel 上,我可以看到 Android 平台的最新特性,也可以通过安装各类开源的第三方应用、更换风格更对自己胃口的启动器,甚至解锁 Bootloader、获取 root 权限、刷写内核……更重要的是,Android 以开放著称,理想中的开放生态是,即便 Google 的 Android 摆烂,安卓们也能在 AOSP 的特性之上,融入只属于自己特色的全新体验。

扩展阅读:Android 玩机社区正在走向消亡 | 少数派会员 π+Prime

并非灵动岛、iOS 控制中心和 Liquid Glass

不过创新还是太费脑子了,比起「做自己」大家还是更习惯「骗自己」。而当大家都在抄袭、模仿、致敬、对标 iOS 的时候,今年直接选择 iPhone 17 标准版又何尝不是一种反叛呢?

> 关注 少数派小红书,感受精彩数字生活 🍃

> 实用、好用的 正版软件,少数派为你呈现 🚀

57
44